大腸癌篩檢有哪幾種?

根據國建署最新的癌症登記報告,民國107年大腸癌的發生率為第二高,死亡率為第三高。每年有超過1萬5千人罹患大腸癌,有超過5千人因為大腸癌死亡。事實上,早期大腸癌的治癒率極高,新聞上看到的憾事大多是晚期才發現的案例。大腸癌的罹患率在50歲以後會大幅提升,不論男女,在50歲以後定期進行篩檢是重要且必要的。若1~2等親(父母、祖父母、兄姊)中有人罹患大腸癌,可在該位親友確診的年齡提前10年進行檢查。

 

大腸鏡

大腸內視鏡長達120公分,屬於侵入性檢查,可以檢查整段大腸,同時切除過大的瘜肉進行病理檢驗。在檢查前需要使用瀉劑清腸,好的清腸品質可以提高檢驗的精確度,因此務必配合指引進行。只要滿50歲以上即可進行首次大腸鏡檢查,檢查正常者可以5至10年後再次檢查。

 

乙狀結腸鏡

乙狀結腸鏡長60公分,屬於侵入性檢查,可檢查肛門至乙狀結腸,同樣可進行瘜肉切除。不需服用瀉劑清腸,只要浣腸即可。病人接受度較高,但無法檢查到橫結腸、降結腸、盲腸等區段,檢出率不及大腸鏡檢。

 

鋇劑灌腸造影

利用鋇劑灌腸與X光的作用,可以檢查腸道有無病灶,屬於非侵入性的檢查,出血或穿孔的危險性較低。然而,一旦發現有病灶或瘜肉需要切除或切片,仍需另外再做一次內視鏡。此外,鋇劑灌腸造影仍需要良好的清腸準備,否則拍出的影像將難以判讀,白費功夫。

 

結腸電腦斷層掃描

又稱虛擬大腸鏡,利用電腦斷層掃描合成腸道的影像,屬非侵入性的檢查,檢出有異常時仍可能需要再做一次內視鏡。同樣需要預先進行清腸準備,以提高診斷準確度。

 

糞便潛血檢查

是最基本也最經濟實惠的檢查,無侵入性也不需清腸或灌腸。但潛血反應容易受疾病、飲食等其他因素干擾,準確度仍不及大腸鏡,特別是有家族史或遺傳性腸炎的病人,仍不能以此取代大腸鏡的檢查。

 

常見大腸癌篩檢列表

常見大腸癌篩檢

項目

侵入 清腸 麻醉 特色

篩檢頻率

大腸鏡

全腸道、可切除病灶 5~10年1次

乙狀結腸鏡

長60公分 5~10年1次

結腸電腦斷層掃描

放射影像

5年1次

鋇劑灌腸攝影 費用低

5年1次

糞便潛血檢查 基本初級檢查

1~2年1次

 

參考資料:

  1.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,中華民國107年癌症登記報告。
  2.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.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. Version 2.2021.

發佈留言